惠灵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人说五仁月饼与儒家文化的五常对 [复制链接]

1#

中秋节快到了,有人说“五仁月饼”与儒家文化的“五常”对应,所以我对五仁月饼有些偏爱,也特别爱吃!

文‖衡东诗勤

今日是农历8月初7日,离中秋节还有8日,超市的货架上早就有了各种花样的月饼,虽然今年对月饼有了限价令,但是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好事,不会因自己的钱包薄,而让我们看着那些高价位的月饼心里产生挫败感!

虽然现在大家的贫富差距是越来越大,有的有了几亿几百亿的资产,有的却在温饱线上徘徊。但是只要在节日里消费没有隔得太远,我们的心理落差也就不会太大,为了让我们在过中秋节时开心快乐,领导者们也是费尽了心机!

一.五仁月饼

现在的月饼花样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保质期短的,比如:鲜肉、鸡丝、火腿等肉类馅的;有保质期稍长一点的,比如:也有豆沙、莲蓉、枣泥等植物类馅的;有保质期稍长一点的,比如:杏仁、桃仁、核桃仁等坚果馅的。

对于这些月饼,我是特别喜欢五仁月饼的道味,因为馅中有杏仁、桃仁、核桃仁、麻仁和瓜子仁而得名,有五子登科的寓意;同时又有润肠的效果,只是吃多了有些消化不良;又与儒家文化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相对应。

五仁月饼配料考究、皮薄馅多、味美可口、不易破碎;呈鼓形,边稍鼓出,花纹和字迹清晰,不破皮,不露馅;表面金*无白点,色泽均匀,具有油脂光泽,边缘呈象牙色,底面棕红色。口味香甜,绵软带酥,有多种果仁香味。

月饼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有人说是月饼的“始祖”,这个说法有疑,太师的职位只是后来在封神榜才出现的,可能是有饼,但没有其名。

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张骞带来了西域不少种子,其中有芝麻、胡桃,因为其口感好,大家都喜欢,做月饼的师傅就在月饼里增添了芝麻仁、胡桃仁,月饼的口感就更好了,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到了唐代,民间已有专门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望着天上的明月,手拿“胡饼”,杨贵妃发现这个称呼不美,说:“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

北宋时期,皇家在过中秋节时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也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式样也多了一些,当然主要还是没有馅心的饼。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而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可见当时五仁月饼很受欢迎。

二.儒家五常

有人说五仁月饼与五常对应,五常是儒家文化的中心:礼仪仁智信。仁就是宽厚,义就是正直,礼就是谦让,智就是才能,信就是诚实。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来才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而“仁”又是“五常”之核心。“仁”最早是和“义”一道出现在《周易》里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孔子就直接把“仁”定义为对人的关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到墨子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再到庄子的“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最后到韩愈的“博爱之谓仁”。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指出“仁”这个思想来自于人的“恻隐之心”。就像把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发展成爱心一样,把对自己亲人的爱发展为对周围人的爱。

朱熹说:“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这些大家都强调了一个“仁”字,“仁”是一种大爱。由此可见,“仁”并不是孔子的发明,也不是儒家的专利,它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价值体系的核心。

小小总结

能够把一种季节性的食品,植入了一种文化,而且还是这种文化的核心,这应该是“五仁月饼”的专利!有了文化内涵,就不得不保持纯正的口味,让大家有了喜欢的理由。正因为其味道不变,以致几千年以来,能保持经久不衰!

五仁月饼能与五常对应,那五仁月饼的确有让人喜欢的理由,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一个人能做到这一些,那他就坏不到哪里去,所以多吃一点“五仁月饼”,做一个好人!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9.2.18:50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