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6-30日,“第一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活动在上海大剧院成功举行。在5天的时间里,数千位现场观众与评审们一同观看了29部复评影片以及8部特邀影片,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角”——《大鼻子与波蒂音乐》(中文字幕版首映)。今天的这篇文章正是围绕这部影片展开,并以它的“返乡”为主题,讲述了一个特别的故事。
本文(原标题为《关于田野录音“归家”(repatriation)的思考》)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民族音乐学方向级本科生胡凯琳的毕业论文,完成于年5月。全文为2.6万字,包括和三个章节。由于篇幅原因,本文有所删减。
摘要:民族音乐学录音“归家”(repatriation)是指将田野工作中的录音(像)、民族志等资料,返回到当初田野的原社区。年10月,我们将新西兰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杰克·波蒂(JackBody)于年在中国贵州苗寨采风、后捐赠于上海音乐学院的一批录音(以及录像)返回当时采录的田野。归家之途中,我们查访到了部分的录音地点以及当年的当事人,针对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个案以及浮现出的文化变迁、社区人们的情感反映以及文化记忆等内容,笔者意识到“归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归家(Repatriation);杰克·波蒂(JackBody);贵州苗族音乐;音响档案;文化变迁;文化传承;
引言
田野考察(Fieldwork)是民族音乐学的重要方法。在广泛的田野调查中,人们遇见珍贵的音乐活动场景并且收获着真实感动,同时通过记录手段将灵动的事象转化为文本或音响资料。这些资料通过一定的分类归档,保留在各地的博物馆以及档案馆中,成为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参照。
然而,这些存放在档案馆中的资料,却往往被切断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成为“静态物质”的一部分,仅供于少部分具有权限人员的研究使用,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的部分学者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