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灵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外籍中小学生眼中的上海关键词多彩温暖 [复制链接]

1#

“江天一色无纤尘,红楼瓦下白帆扬。欲与天公试比高,还看大上海今朝!”上海中学国际部11年级男生吴思凯和他的同学集体进行诗朗诵《四十五行诗》,用七言古诗描绘了上海发展的历史脉络,刻画了上海从小渔村到煌煌都市的变迁。

吴思凯的妈妈在台下和观众们一起为孩子热烈鼓掌,满脸自豪。“我们的家乡在智利圣地亚哥,飞机要飞30多个小时才能到上海。我们全家年就到了上海,已把自己当成了上海人!”

吴思凯说,他对上海这个第二故乡的爱,并不比自己的家乡少。

在上海,像吴思凯这样的外籍学生还有很多,他们说,要给他们热爱的上海总结关键词的话,就是:多彩、温暖。

“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上海”——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征文作品大赛颁奖典礼年12月11日在上海中学国际部举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介绍,中国文化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了9年,并定期在上海的三十多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展示巡演。今年的征集活动得到了全市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共收到来自23所学校报送的篇征文,征文的数量和质量均为历届之最。

不少作品言词优美、角度新颖、叙述详细、情感真挚,外籍学生们不仅用汉字讲述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还用书信、日记、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再现了上海这座国际都市随处可见的温暖。

上海进才中学国际部的舞台剧《美丽家园》,用梦境穿越的手法,虚拟了一个关于人类乱丢垃圾导致美丽城市变成废弃垃圾回收区的故事,警醒大家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朗诵《上海,我想对你说》,诵出了外籍学生对上海这个“家园”的真情实感,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信仰,但他们都同样享受着上海的多彩,感受着上海的温度。

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共同带来的情景讲述《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上海》,通过小主人的一架无人机来看上海、说上海,展现了在不同孩子的眼中,上海所呈现别样的美。

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约翰·阿什顿表示,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可以帮助生活在上海的“洋娃娃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在我们学校,中文和英语同等重要,我们会带领孩子们,庆祝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惠灵顿国际学校中小学部校长安德鲁·威利斯也表示,该校的师生们已经在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做准备了。

小学组一等奖征文作者、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女孩陈思羽出生在美国,她的妈妈、外公和外婆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我的爸爸从大学时代起,就经常生活在这座迷人的大都市里。幼时的我,最喜欢听妈妈和外婆用温柔、甜糯的上海闲话念这些沪语童谣和儿歌。听着听着,我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可是陈思羽发现,如今上海本地学校里接受教育的大孩子、小孩子们,都已经不会说上海话了。她呼吁:“希望有一天,越来越多的人来说上海话,让这些美好而欢快的的声音重新传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在上海中学国际部,除了每周有3至4节中文课,每年组织中文演讲比赛外,食堂也隔三差五组织同学们一起包饺子、包子等中国传统美食。上中国际部老师刘敏介绍,前不久有同学还用3D打印技术,复原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也有同学选择搭建天安门城楼、东方明珠等中国地标性建筑。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表示,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文化传承应该浸润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中国文化进校园,可以让外籍学生有更多的融入感,更能推动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