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在忙碌的现代人生活中,端午节给我们带来的,除了三天的假期外,自然就是各种粽子。而提到粽子,也就少不了每年一度南北方人在网络上的“大战”——“咸甜粽子之争”。
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粽子的历史:
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
春秋时期,出现了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有了最早的碱水粽,如今的碱水粽,也仍然在南方地区受到欢迎。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如今的甜粽子,最早就可以上溯到这个时期。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且远传日本。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的粽子包裹料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了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了“火腿粽子”。
一般来说,北方人更偏爱甜粽,南方人更偏爱咸粽。爬梳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甜粽子的历史更加悠久,从南北朝到宋代,是北方人引以为傲的甜粽子的“鼎盛”时期。而咸粽子,虽然历史没有甜粽子久,但胜在口味丰富,花样繁多,同样收获了一大批南方“粉丝”。当然,由于现代物流和信息的发达,这种粽子口味南咸北甜的传统,如今也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民众,都可以通过快递品尝到祖国大江南北不一样的美食风味。
尽管如此,每逢端午,关于粽子的甜咸口味之争,总还是免不了在网络上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讨论。粽子,就像其他一些具有南北方口味差异的美食,例如豆花,月饼等,代表了南北方不同的美食传统,粽子本身作为食物并没有争议,引起争议的只是南北方的饮食文化不同。其实不难看出,在这种“咸甜大战”中,大家比起真的争个粽子间的高低对错,更多的是通过这个话题来“安利”自己喜欢的粽子口味而已,总体而言,是一种良性的讨论,也可以让更多“咸甜大战”的“观众”们,了解到更多粽子的口味。